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自2024年4月29日零时起)

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1号门外、11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1号门外、26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已阅读请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传媒 > 新闻稿 > 2004年上海机场运输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全面步入新阶...
2004年上海机场运输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全面步入新阶...
发布时间:2005-01-01

    31日23:50随着MU566航班在浦东机场的安全降落,上海空港顺利实现了第5个安全年,这是自浦东国际机场建成通航以来连续第5个安全年,也是虹桥国际机场连续实现第17个安全年。

 

    今年,上海机场集团重点围绕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大战略目标,在生产运营、枢纽建设、体制改革、安全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三大运输生产指标增量、增幅实现历史性突破。经初步统计,全年共保障航班起降近33万架次,同比增长35%,净增8.5万架次;运送旅客近36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净增1120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超过225万吨,同比增长近40%,净增64万吨;新增国际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6个,新开辟上海定期航班的国外航空公司5家。目前有76个国内城市和86个国际及地区城市与上海通航,有11家国内航空公司和38家国际及地区航空公司开通了上海的定期航班。2004年上海机场日均起降900架次(浦东488,虹桥412);日最高架次为10月27日的1007架次,其中浦东机场504架次、高峰小时38架次,虹桥机场503架次、高峰小时41架次。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步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一是完成了《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编制。该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上海机场集团联合上海枢纽建设各主体单位,会同盖安德咨询公司,历时10个月,数易其稿,编制而成,并于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联合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获得通过,标志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启动的新阶段。规划明确指出,上海航空枢纽的功能定位是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若干年努力,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分阶段目标是:第一阶段(2005—2007年),为准备和起步阶段,打好枢纽建设的基础,实现标志包括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两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900万人次和250万吨,基本确立国际货运枢纽地位等。第二阶段(2007—2010年),为调整和提高阶段,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实现标志包括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设施全面投入运营,虹桥机场改造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两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8400万人次和410万吨左右,力争建成亚洲最大的货运枢纽等。第三阶段(2010—2015年),为成熟和扩展阶段,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实现标志包括两场客货吞吐量在亚太地区排名前列,分别达到1亿人次和700万吨,约为目前运量的3倍;浦东机场建成四条跑道,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上海为中心的枢纽航线网络成熟,通航点数量和航班周频超过世界枢纽机场的平均水平等。

 

  二是上海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正按节点目标顺利推进。完成了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和扩建工程预可研报告的专家评审;浦东机场二期航站区调整方案的国际征集招标和上报;浦东机场的总体规划修编已获上海市和国家民航总局批准;虹桥机场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已正式启动;浦东机场二期飞行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第二条跑道将于明年3月投入使用。

  

  三是浦东机场一期候机楼适应性改造第一阶段工作顺利完成。为了缓解浦东机场一期工程部分设施在航班高峰时段相关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同时满足2005年上半年浦东机场第二条跑道投入使用后和2008年第二座候机楼投入使用前浦东机场航班运营的需要,机场集团投资近亿元对一期候机楼的部分设施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值机柜台改造、增设国际出发联检区、国内安检通道改造、远机位候机厅改造等。目前,第一阶段改造项目已于今年“十一”前完成,部分改造设施也已投入使用。改造后,浦东机场高峰小时出发旅客的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国际值机柜台由136个增至150个,边检通道由26条增至48条,国际安检通道由12条增至21条,国内安检通道由8条增至12条;国际远机位登机口由6个增至8个,国内远机位登机口由4个增至6个;在6米层增设了19个中转值机柜台。按照计划,2005年将实施第二阶段改造,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后,浦东机场一期工程将具备年飞机起降30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以上的保障能力。

 

    机场集团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建设上海航空枢纽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出发,遵循“优化业务流程、推行专业化管理、实施集约化经营”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今年机场集团重点对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和完善。通过资产置换,形成了两个机场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客运生产链相对完整的机场运行新格局;通过主辅分离,组建了实业投资公司和物流发展事业部,为进一步实施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充实了建设指挥部的力量,为加速推进上海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人才保证和技术保证;通过现场指挥处下放两场,精干了集团安全生产航班运行的监管体系,完善并强化了两场运行管理职能和责任;通过安检与护卫、消防与医疗的成建制整合,优化了两场的安全保障体系,减少了工作界面,提升了机场的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能力;通过集团公司及直属单位的组织机构调整,精简了机构设置,减少了职责交叉,实现了管理流程的再造,为精简高效奠定了组织基础。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管理体制的适应性调整,机场集团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主辅业相对分离、责任主体相对独立、管理权限相对明确、生产链相对完整、责权利相对统一的机场运行管理新格局,也为下一步的机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体制性条件。

 

    上海机场安全服务效益再创佳绩。一年来,上海机场克服了航班激增与两场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安全形势对民航空防安全形成的压力、浦东机场一期工程改扩建与运营之间的矛盾等困难,提出了“不要不安全的效益和不安全的速度”的安全工作要求,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完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满足航班生产需求等手段促进了机场保障能力、服务水准、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全年未发生机场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和事故征候,未发生机场原因导致的重大地面事故和空防不安全事件;确保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世界遗产大会等大型国际性会议及专包机等重要任务的安全保障工作;上海机场连续第七次蝉联全国“旅客话民航”800万人次以上机场组第一名;上海机场股份公司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成为全国民航业首家获此奖项的企业,以及国内首家获得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的民航企业。

 

    2005年对机场集团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给上海机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年,上海机场集团将按照企业的两大战略目标,全力推进航空枢纽建设,重点落实八项措施:1、落实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空域保障;2、启动基地航空公司枢纽运营战略转型;3、加快上海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划建设;4、加快上海航空枢纽国际货运枢纽建设步伐;5、加快综合交通配套设施管理、规划和建设;6、健全完善空港口岸综合保障服务功能;7、进一步提高航空枢纽服务质量和水平;8、进一步加强和争取枢纽建设政策支持。其中,着力加快上海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确保浦东机场二期飞行区工程按计划在3月份夏秋航季始投入使用;确保东货运区上半年建成启用;确保二期航站区、货运区及相关配套工程按计划开工建设,2008年前投入使用;会同上海海关、检验检疫局、边检总站、空港办、口岸办、航空公司和空港口岸监管查验单位,进一步完善和启用浦东机场一期航站楼适应性改造设施;同时尽快完成虹桥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更好地发挥上海机场的航空运输枢纽功能,为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苏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