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自2024年4月29日零时起)

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1号门外、11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1号门外、26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已阅读请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传媒 > 新闻稿 > 他为生命点燃希望——记上海机场集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希
他为生命点燃希望——记上海机场集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希
发布时间:2005-05-24

  2005523,上海市华山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病床上,一位年青人正在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的捐献采集。

 

  这位青年人叫郑希——上海机场集团的一名员工。他因为造血干细胞与一名外地中学生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今天将幸运地成为上海第5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郑希,今年28岁,1995年进入上海机场工作。10年来,郑希积极要求进步,不但项项工作走在单位员工的前列,而且热心公益事业,每逢单位组织慈善捐助活动总是踊跃参与。20045月,上海机场团委响应团市委和市红十字会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组织“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上海机场青年集体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郑希踊跃报名,成为所在单位团提出申请的第一人。1个月后的64,郑希接受了血检,如愿以偿地成为捐献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成为捐献志愿者容易,成为造血干细胞的实际供给者却很难。据统计,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配型成功的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配型者无疑于“大海捞针”,然而郑希成为了幸运儿。去年12月的一天,郑希突然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有一名患者的白细胞一类配型和他相符,希望他进一步接受二类配型的检查。郑希异常兴奋,欣然同意二类配型,结果非常顺利。

 

  根据规定,捐献造血干细胞,必须征得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于是郑希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在郑希干细胞采集中一直陪伴左右的母亲介绍说,“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两方面的心疼,一方面是心疼儿子,郑希是独生子,还未结婚,担心捐献后会给他将来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另一方面是心疼对方,如果我们不同意,对方有可能失去生命。”

 

  郑希对父母的疑虑和担心非常理解,他在咨询了医生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后,耐心地劝说父母:“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仅占人体总量的1%,健康的人一般两三周以后就能恢复。通过前56位捐献者的跟踪随访,他们的身体都十分健康,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很健康。我能有机会去救助一个生命是很有意义的。”郑希用自己的爱心和决心最终说服了父母。今年3月份郑希顺利通过了体检。

 

  好事多磨,正当全家为捐献做准备时,郑希突然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通知,患者由于病情恶化无法进行手术。这一消息着实让郑希感到遗憾,无奈中他只能在心底默默地为患者祝福。然而今年59日的又一个通知使他再一次激动不已,市红十字会告知郑希,“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必须尽快进行”。郑希当即允诺,第二天一大早就在女友的陪同下到华山医院签署了告知书。

 

  为他人点燃生命希望的人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组织的褒奖。23日上午,郑希所在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慰问的人们络绎不绝。上海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熊仿杰来了,他不但带来了所有血液病患者的感激,而且还代表上海市红十字会授予他“博爱”奖章和“人道救助,爱心关怀”的荣誉证书;上海机场团委和郑希所在单位的领导也来了,他们带来了集团员工的慰问和集团团委授予的“上海机场集团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证书及慰问金;新闻单位的记者来了,他们要用手中的镜头、话筒和笔,向社会介绍郑希这一人道主义义举。

 

  23日上午9:00,郑希造血干细胞采集顺利开始。躺在病床上的郑希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当记者问及此时的心情时,他微笑地回答,“接到通知后,我一直期盼这一刻的到来。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我是幸运的。”他还表示,待两天的采集结束后,他还将申请加入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继续为那些血液病患者服务……。(苏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