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自2024年4月29日零时起)

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1号门外、11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1号门外、26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已阅读请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传媒 > 新闻稿 > 浦东机场二期节能研究课题日前通过市科委验收
浦东机场二期节能研究课题日前通过市科委验收
发布时间:2007-10-15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和环保”的基本国策,指挥部充分借助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组成专题节能研究课题组,系统、全面地进行节能研究,把约占整个机场能耗68%的第二航站楼这个“耗能大户”打造成“节能大户”。先后投入科研经费100多万元,总的节能项目建设费用超过亿元。

 

  1012日,被列入市重点科研项目的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节能研究课题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姜燮富,集团公司和指挥部领导李德润、刘武君等出席了课题验收会。经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翁史烈为主任的七名课题验收委员会专家认定,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节能课题的成果与未作优化的原始设计比较,全年用电可节省54.9%,年节电1.3亿度,电费成本可节省44.0%,全年节能50.8%,全年耗能成本可节省48.6%。与《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相比,年节能9700万兆焦,年节约自来水250万吨,年节约运行费用1575万元。

 

巨型“龙眼”自然采光

 

  第二航站楼玻璃幕墙打造的整体立面、屋顶开设的138个巨型“龙眼”天窗,这些都是课题组通过采用特定软件模拟对自然采光和室内照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通过大自然的阳光馈赠,来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要求。而为进一步解决玻璃幕墙和天窗在夏季容易聚集过多的太阳热量并产生较强光差的问题,课题组又经过动态热模拟分析,分别采用了双层中空高透低辐射玻璃,并辅以敷设遮阳膜技术,为候机楼里的旅客和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候机大厅享受清新空气

 

     目前,在我国大型活动空间的采暖、制冷,大多依靠大功率的中央空调和排风机来实现。而一旦在密闭空间内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造成空气不畅,人体不适的感觉。为此,课题组首次提出依靠自然通风、引入天然“活气”的大胆设想,他们根据计算机模拟运用流体力学计算技术研究结果,在第二航站楼主楼的西、东立面分别开设高位排风口,而在南、北立面底部各设有自然通风进风口。充分利用了机场附近风压较大的优势,进行室内换气以带走室内热量,不仅能在每年春秋两个季节少开两个月以上的空调,同时还能提供大量的新鲜空气。

 

能源中心“水蓄冷”节电

 

  在为第二航站楼提供空调的二号能源中心,课题组设计建造了两个直径26米、高23.7米的钢制拱顶储水罐,用来储存夜间电网低峰时段生产冷冻水,白天再由二次循环水泵和大型冷冻水管道输送到航站楼,供给空调设备使用。这种夜间蓄冷罐蓄冷的运行方式,为城市电网起到了显著的“移峰填谷”作用。同时,二号能源中心采用国内首套大规模水蓄冷系统,年供冷成本可节约855万人民币,折合航站楼每平方米节约成本17元。

 

围场河回用天然雨水

  城市雨水回用工程在我国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新技术。课题组把目光聚集到全长约32公里、容积约为380万立方米的浦东机场围场河,经过课题组近一年多来对机场围场河水质的跟踪监测,机场围场河的天然雨水经过简单的物化处理后就可作为回用水源。不仅能满足第二航站区的冲厕用水、宾馆洗车,还能作为能源中心冷却塔补充用水、景观水池补充用水、道路冲洗压尘及绿化浇灌用水等。经济效益分析显示,不考虑设备折旧等因素,雨水回用按每天节约7000吨计,约六年即可回收雨水回收与处理站费用,年节约自来水达250万吨。同时,将通常降雨排放的雨水作为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为雨水回用在我国民航机场内的推广使用作出了典范。(文/摄田久强)

 

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138个巨型“龙眼”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