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自2024年4月29日零时起)

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1号门外、11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1号门外、26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已阅读请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传媒 > 新闻稿 >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科研课题通过市科委总验收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科研课题通过市科委总验收
发布时间:2008-02-29

  综观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其范围之广、工期之紧、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二期工程还呈现出枢纽机场的立意高、航站区规划的要求新、航站楼建筑标准全、多跑道多候机楼系统涉及面广和软土地基处理难度大等众多“超级难题”,同时又是在机场不停航条件下进行,必须保证机场的正常运营,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出色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任务,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民航总局、上海市科委和建设交通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总体规划、航站区关键技术、飞行区关键技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5个重点研究领域,共23个子课题的科研课题攻关。20048月,指挥部成立了二期工程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由机场集团总裁、指挥部总指挥吴念祖亲自担任组长,为二期工程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指挥部积极加大科研配套投入,累计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并得到上海市科委的大力资助。同时,还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召开科技大会、开展课题研究、出版科研期刊等形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研工作推进机制,并与同济大学、美国兰德隆布朗公司等22家国内外单位开展联合攻关,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重大工程建设的新路。

 

  在二期工程科研子课题均已通过市科委组织的结题验收基础上,229日,市科委又组织了以民航总局国家级设计大师蒋作舟为主任,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镛,建工集团叶可明、上海交大翁史烈、同济大学孙钧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为委员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对浦东机场二期飞行区地下穿越及航站区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课题进行总验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定,二期工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产生专利9项。科研课题共为工程节省投资6.31亿元,并可为机场每年节省运营费用3575万元。已发表论文49篇及论文集6部,出版论文专著10余部,解决了我国民航机场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不仅为机场战略规划提供了依据、为二期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机场建设运营乃至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促进我国民航科技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钮晓鸣、机场集团和指挥部领导吴念祖、李德润、刘武君等出席了总验会。

 

规划研究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

 

  总体规划课题研究满足高效灵活的枢纽运作。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系统地完成了浦东机场主要功能区域的规划方案,将浦东机场总体规划思路由原来完全单元式逐步向集中式发展,修编后的规划三座航站主楼呈U字形布局,与交通中心形成集中式的航站楼综合体,未来建设的两座卫星厅将分别和第一、第二航站楼连接,形成“东西相对独立、南北联为一体”的航站楼总体布局。此外,第二航站楼课题研究还充分利用国际与国内航班波在时间上错开的特点,采用“剪刀叉”式的登机桥,使42个近机位中有26个成为国际、国内可转换机位,在国内旅客高峰时段可以将全部42个机位提供给国内使用,而在国际旅客高峰时段可将26个机位提供给国际使用,大大方便了航空公司的枢纽运作。

 

   “一体化交通中心”概念建设通达便捷的陆侧交通。课题组在国内机场建设中首创的“一体化交通中心”概念,被科技部列为“示范工程”,有效解决大型机场旅客陆、空交通换乘难题。为有效解决陆侧交通问题,在第一和第二航站楼之间6米层高度建设了一座“三纵三横”布局的一体化交通中心,并将通常设计在0米层的到达层放在了6米层,因而到达旅客不用上下楼层就可以平缓地进入交通中心。在交通中心里,集中了轨道交通、磁浮、机场巴士、城市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旅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市区以及周边城市。航站楼与交通中心6米到达层便捷联通的布局,将原有的4 个车道边扩展为13个,大大缓解了陆侧交通的压力。

 

  五个“中心”理念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课题组从规划上引人了五个“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机场运行指挥中心(AOC)是机场关键业务和应急指挥的核心,是机场航班安全生产与服务的最高协调管理机构;航站楼运行中心(TOC)集中了航站楼的各种运行指挥功能;交通信息中心(TIC)将各种交通信息集中起来,统一发布、协调和指挥;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中心(UMC)负责对整个机场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公安指挥中心(PCC)负责机场安全保卫工作的协调和管理。通过五个中心的建设,实现了机场管理的集成化、规范化,大大提高了机场的运行管理效率。

 

科研课题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机场节能研究成果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第二航站楼节能课题首次对国内大型机场公共建筑及能源中心进行的全方位的节能研究与运用。二号能源中心是国内机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水蓄冷的工程,第二航站楼的巨型“龙眼”天窗、“水蓄冷”空调,甚至是自然风和天然雨水,都被用来打造出一个节能环保的“绿色机场”。分析显示:与未作优化的原始设计比较,全年可节电54.9%,年节电1.3亿度,全年节能50.8%。与《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相比,全年可节电17.6%,即年节电2300万度电,年节约250万吨自来水,年总节能8000万兆焦,节约运行费2500万元。

 

  钢结构关键技术应用确保工程的经济合理。总面积分别为28万和54万平方米的浦东机场两座航站楼,所用的钢结构都是三万吨。一升米何以变出了两升米饭来?原来,通过《二期航站楼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使新的航站楼两翼的支柱从原先的每隔9米一根拉大到每隔18米一根,所用的钢材就节省了近12%,不仅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还使得吊装工程提前1个月完工。支柱间的距离增大了一倍,支撑的效果并不打折扣,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向内向外的视野因此一阔,更增添了美观。该项课题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取得了两项专利。

 

  飞行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节省建设投资。《第二跑道建设关键技术》课题突破了传统的场道工程设计思想,研究课题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民用航空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通过二期航站区站坪数值模拟研究,可为规划节约用地约8.55万平方米,增加18个远近机位,经预测每年可为机场带来2千万的经济效益。此外,开展第二跑道地基处理试验,经反复研究论证确定采用强夯处理的工艺,为第二跑道建设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投资;又通过第三跑道地基处理试验,采用冲击碾压新工艺,使第三跑道地基处理工程造价总计节约近6千万元,并可节省工期半年多。

  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引领和支撑下,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项目控制目标全面受控,工期、造价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不停航施工安全,工程质量优良,并达到“绿色、节能、环保”的机场标准。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建设一流枢纽机场。在工程建设中指挥部深深地体会到科学选题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过程推进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根本。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对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机场工程建设发展的源动力。(文/田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