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车辆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8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7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车辆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8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7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全方位构筑虹桥枢纽防灾屏障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防灾研究与应用课题通过市科委验收
文字:田久强 改编:杨善端 发布日期:2009-11-23
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进入决战之际,“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日前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验收。验收委员会表示,该课题首次系统分析了超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发生火灾、恐怖袭击、暴雨、强风和地震等多种灾害及其相互影响,建立了虹桥枢纽灾害等级标准和评估模型,研发了防范和预警技术,构建了综合防灾和应急体系,并将这些防灾关键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在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这在国内大型交通枢纽建设中尚属首创、处于领先,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型交通枢纽建设的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虹桥枢纽是集民航机场、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市内公交等多种交通换乘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西交通中心、高铁车站、磁浮虹桥站、东交通中心、西航站楼等枢纽核心区域的庞大建筑群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预计虹桥枢纽整体投入运营后,日客流量将达到110万人次,高峰小时超过10万人次。作为世界级交通“巨无霸”,灾害防御不容忽视。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从工程策划阶段就率先在国内大型交通枢纽建设中引入灾害风险管理理念,于2006年启动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得到了市科委的重点资助。课题组聚集建科监理、华东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市信息中心、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等国内众多研究机构和专家,通过课题研究与应用,指导虹桥枢纽工程建设,构建综合防灾体系,提高枢纽防灾能力,有力保障虹桥枢纽建成启用后的安全运营。
灾害风险辨识:确定防灾类型标准
课题组通过对上海主要灾害类型及各交通模式易发灾害类型的调研,结合虹桥枢纽规模庞大、交通方式复杂、人流车流集中等特点,系统分析虹桥枢纽防灾要求,着重开展了灾害辨识与评估、灾害防御与设计、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害应急与疏散等多方面的研究,最终将虹桥枢纽灾害重点防治锁定在火灾、恐怖袭击、水灾、风灾和地震等5类,提出“大灾不坏、中灾不停、小灾不乱”的枢纽运营防灾设计基本准则,确定虹桥枢纽防火、防恐等级评定为4级,防汛为3级,防风、抗震为2级,明确了虹桥枢纽各单体建筑及设施灾害防御重点,提出了虹桥枢纽应急疏散总体框架、策略及方案。
研究成果应用:构建灾害防护网
在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将这些防灾关键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构建灾害防护网。引入国际消防成果预防火灾发生,如在各交通主体间设置隔离门、防火卷闸等设施,设置“防火隔离带”,控制火势蔓延,预防火灾发生。枢纽核心区域防汛能力达到50年一遇水平,通过调整将场区原有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增加为两条,并可互为备用,使防洪、防汛能力得到加强。以百年一遇的防风标准设计建设虹桥枢纽,如对西航站楼采用三角屋顶双向张弦结构等典型风荷敏感性结构设计,并进行全寿命监测。按重点设防类别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如西航站楼和东交通中心的连接采用液体粘滞阻尼器。极大地减少了地震情况下各建筑物间的不利影响,提高抗震性能。
运用仿真分析:建快速疏散体系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高密集人流,对突发灾害人员安全疏散提出了更高要求。课题组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应急管理的要求,采取模拟仿真分析手段,对灾害应急疏散与救援进行研究,系统提出了应急情况疏散总体框架、策略及具体方案。为了确保灾害事件发生后人员能够快速逃生,将航站指廊的登机桥和轨道交通的自动扶梯扩展为疏散通道,在枢纽核心的周边地区开辟出15万平方米绿地和开敞空间,枢纽建筑内也设计了许多开敞的空间、庭院和屋顶平台,一旦发生灾害,旅客可迅速通过便捷通道撤离危险源,进入开敞的安全地带,同时考虑依靠救援车辆进行远距离疏散,将人员从缓冲区转移到安全区域,确保进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旅客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