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禁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日前,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具体可查询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官网www.samrdprc.org.cn/xfpzh/xfpgnzh)
上海浦东、虹桥两场将积极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确保旅客安全乘机出行。请广大旅客遵守民航局通知要求,在出行前仔细核对您的充电宝认证标识、品牌及型号等信息,不携带不合格充电宝乘机;在安检前将充电宝提前取出备查,以免耽误出行。
感谢广大旅客的理解与配合!
关于上海地铁2号线定点加开班次的公告
自2025年7月4日起至8月31日止,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每周五、周日定点加开22:45班次和23:00班次列车。途经下客站为龙阳路、世纪大道、人民广场,终点站为中山公园。
关于空港巴士新增班线的公告
自7月18日至8月31日,每逢周五和周日新增空港巴士DZ度假区线班次:22:30 和 24:00 发车。停靠:浦东T1航站楼、浦东T2航站楼、度假区站、民宿区、航城路唐黄路站,终点站为南六公路陈桥二路站。
何为130?上海海关在登机检疫时,对于有明确症状旅客启动“120模式”,即直接由等候在机坪的120车辆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但随着防控不断升级,3月12日起,对于被海关甄别为“对症状不明显但有旅居史、风险较大”的入境旅客,则需通过大巴转运至指定隔离点,实施医学观察,此即“130模式”。
转运人数从最初每天76人次增至374人次;转运车辆从刚开始的4辆增至28辆;扑进转运的人力从41人增至169人。他们不分昼夜搞转运,24小时不合眼是常态,最长16小时不喝一口水,平均午饭时间在下午4时,晚饭则多在凌晨1时……
承接“130模式”,使得浦东机场消防急救保障部在“医疗出诊、测温及医学处置、全流程消毒、急救引导转送”职责之上,又叠加了新任务。为了130,消防急救保障部两头穿梭,一头对接海关、边检、疾控等部门,一头对接浦东新区目前35个集中隔离点,并专设接收组和转运组。接收组,负责与海关、边检、疾控部门紧密配合,及时了解当天转运人员信息。一旦接到转运任务后,接收组立即前往设在T1、T2航站楼和卫星厅的远机位到达口,与疾控部门进行人员核对、交接,与转运组一同引导旅客登上大巴;而转运组,则负责再次清点、核对并转送旅客前往核酸检测点,待旅客核酸检测后,再随车转送旅客前往隔离观察点,实现与隔离观察点人员的交接。每次转送中,均有3名转运组人员随车保障。
转运如此重要任务必不漏一人,消防急救保障部只能拼了——T1急救站站长张宝钢,退掉了火车票、推迟了回家探望重病父亲的机会,却也因此永远错过了与父亲最后一别的机会。他将悲痛化为更忙碌的脚步,实践自制任务流程,新增英、日、韩版旅客咨询表。他知道,“让社会放心,便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还有齐心战疫的“夫妻档”仇露蕾、王强,分别在接收组和转运组,他们工作时并肩作战、上下游对接,回到家仍在讨论如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考虑到工作的高强度、持久性,仇露蕾还索性给王强剃了个光榔头。
而贯穿“130模式”全程,则有浦东机场交通保障部的全情投入。从来都是精准分流,实施封闭式区域管理,针对重点地区旅客转运流线,特设长达3000米的封闭式通道,严控隔离旅客进入清洁区;从来都是“车等人”,转运点5辆大巴、2辆中巴实时等候,同时每天确保有120辆大巴作为备车储能;从来都是“人防+技防”双重保险,人跟人防走失,逐一核对、人单同步交接,还有专人全程跟车陪同。
交通保障部战“疫”人员每天“全副武装”,与风险为伴,日行数万步,抬手指引维护近千次,每天近傍晚,靠着彼此间的提醒,才能把中饭给吃了。他们坐能秒睡,但一到后半夜转运高峰来临,又瞬间十二分地抖擞精神。特勤科特保队长宋站领是一名退伍军人,虽饱受腰肌劳损折磨,却言“轻伤不下火线”,吃饭两三分钟,睡眠两三小时。还有张明,常令人费解,他为何能做到24小时在线?作为防疫工作信息上传下达、各类会议报备及上海市16区转运保障工作联络员,他是千针万线下的一根针眼,每天200多个电话、数百条微信,上百份文件需梳理传达、无数转运细节需协调沟通,所有繁杂事务都集中交由他一手操办,结果都是“靠谱”两字。
殊不知,交通保障部还开辟了专门区域,供本市16区及江浙皖三省工作人员作为休息及用餐场所,每天提供2500余份三餐及夜宵点心,24小时确保茶水供应,并与16区和三省驻点工作组建立每日例会机制,根据转运要求变化,实时召开研讨会、部署会,坚决做好托底保障。